世界微动态丨两融第七次扩容新增600只,中证500指数接近全覆盖
两融再迎大扩容。近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告,对于主板股票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前上市的创业板股票,融资融券标的数量由1600只扩大至2200只,扩容幅度达38%。
两融调整实施首日(10月24日)开盘,券商板块早盘大幅拉升,天风证券盘中一度涨停,华西证券、浙商证券、中原证券等跟涨。但盘中股价有所调整,截至收盘仅6家券商股收涨。两市股指早盘冲高后震荡回落,单边下行,创业板指一度跌近3%。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2.02%,深证成指跌2.05%,创业板指跌2.43%。
(资料图)
两融扩容对市场及券商行业影响几何?有观点认为,这有利于吸引增量资金积极入市,对资本市场形成长期利好。也有观点则认为,扩容对指数提振效果相对有限,但扩容标的流动性与交易活跃度往往会在扩容后得到明显提升。
12年7次扩容
此次两融扩容是A股12年内的第七次扩容。
2010年3月,A股市场正式引入融资融券交易业务,至2014年9月,沪深两市两融标的经过了第一轮共计四次扩容。两融标的由2010年3月的90只增至2014年9月的885只。不同于早期两融标的几乎由上证50与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构成,随着中小创标的占比快速提升(中小创标的数量由2010年3月的4只增至2014年9月的229只,占比由4.4%提升至25.88%),两融标的构成日趋多元化。
此后近5年内,沪深两市两融标的仅有过一次小幅扩容。2017年3月,两融标的数量由885只增至950只,且标的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
2019年8月,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修订融资融券实施细则,并进行了史上最大的一次标的扩容:两融标的数量由950只大幅提升至1600只(其中沪市由525只升至800只,深市由425只升至800只,中小板、创业板合计新增306只)。
此次扩容后,两融标的数量从1600只扩大至2200只,其中沪市注册制股票以外的标的股票数量由800只扩大至1000只,扩大后标的股票数量占沪市主板上市公司的比例将由48%提高至60%,标的股票流通市值占比将由89%提高至95%;深市注册制股票以外的标的股票数量由800只扩大至1200只,主板股票及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前上市的创业板股票中,标的股票的数量占比将由35%提高至52%,标的股票的流通市值占比将由76%提高至88%。
提升流动性、增加活跃度
今年以来,市值50亿~200亿元的中小盘个股整体表现显著好于各类指数的表现。截至10月21日,上证指数年内下跌16.51%,沪深300指数下跌24.24%,创业板指数下跌27.91%。而市值处于上述区间的中小盘个股涨跌平均数为-10%,中位数为-12.6%,表现相对较好。
从市值维度看,本次新增的600只两融标的主要就集中在中小市值个股,多数标的市值均位于200亿元以下。从行业维度看,新增的600只两融标的主要集中在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基础化工等行业。
此次扩围大大提高了对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成份股的覆盖率,相关标的股票的数量占比分别从92%、61%上升至98%、85%,已基本实现对沪深300、创业板指成份股的全覆盖。
“观察历次扩容后3个月的指数表现可以发现,2012年和2014年扩容后指数上升,2013年和2016年指数在扩容后呈现下跌,因此扩容和指数上涨并非是强正相关的。”国金证券财富中心策略分析师黄岑栋对记者表示,“两融扩容虽然对指数的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新增的股票而言,变相增加了其交易的流动性。因此,在扩容正式生效后,其活跃度往往会逐步提升,波动性也会有明显增加。”
中金公司也认为,两融标的扩容与转融通制度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与交易活跃程度,完善价格发现机制,助力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扩容一方面提高了两融标的覆盖面与代表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上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交易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新增标的流动性与交易活跃程度,进而可以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市。
梳理过往数据,2019年标的股票扩大后,新增的650只标的股票流动性有明显提升,与扩容前一个月的平均水平相比,扩容后一个月新增标的股票的日均换手率、日均成交额分别上升了55%、79%,远超全市场39%、46%的增长。
2019年8月,两融标的股票数量由950只增至1600只后,融资买入金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在1个月内由7.25%上升至9.24%;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也稳步提升,在1年内由2.06%上升至2.35%。对比扩标前后相关股票的融资规模,原950只标的股票的融资余额占其流通市值比例自2019年以来基本稳定在2.1%至2.3%左右,而新增的650只标的股票的占比在其纳入标的1年内逐步上升至2.7%,超过原有标的股票的水平并维持稳定。上述数据表明,扩大标的股票范围在未分流存量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利好头部券商
虽然标的股价在此次扩容首日并未有明显上涨,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券商业绩提振。
数据显示,近年来,两融收入在信用业务中占比呈上升趋势,两融规模持续走高,是券商利息净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反之亦然。截至2021年底,沪深两市日均两融余额为17683亿元,同比增长36.18%;同年,41家上市券商利息净收入为600.75亿元,同比增长12.32%。
2022年一季度,沪深两市日均两融余额为17044亿元,相比年初下降3.6%,同期上市券商利息净收入为132.81亿元,同比下降7.72%。上半年,两融收入在信用业务中占比已达42.42%,然而受市场影响,两融余额在年初高位基础上,整体呈压降态势,带动收入下滑;与此同时,股权质押规模下降进一步加大业务下滑幅度。因此,上半年上市券商利息净收入为278.6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降6.69%。
根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等2021年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均在50亿元以上,排名前20的券商2021年融资融券业务利息均在10亿元以上水平。
从两融收入份额而言,截至2021年末,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排名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8.6%、7.6%和5.8%,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的市场份额均较2020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从两融收入集中度来看,2018年以来,市场占有率排名前10的总体市场份额从51.2%上升到2021年的53.3%,头部券商份额持续提升迹象明显。
“从近几年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两融领域,集中度逐年小幅提升,头部券商的市场份额有逐步上升的趋势。”黄岑栋进一步表示,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有利于增强券商转融资业务灵活性,更好地匹配融资融券业务需求。下调转融资费率40个基点,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灵活期限、竞价费率”,改变此前“固定期限、固定费率”的交易方式,将提升券商转融资业务的灵活性,更好地匹配两融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