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多家公司拉响“违法退”警报

今年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正不断增多,“违法退”成为多元化退市机制的又一新特征。

4月18日晚间,ST宏图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该公司存在虚减负债的情况。其中,2020年虚减负债金额为97.48亿元,2021年虚减负债金额为97.48亿元,2020年及2021年虚减负债金额合计194.95亿元,且占该2年披露的年度期末净资产合计金额的4106.92%,拉响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警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3日,*ST博天也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同步提示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3月31日,该公司对2017年度至2022年1~3季度的公司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涉及多个重要会计科目。

根据*ST博天披露的进展公告,该公司前期披露的会计差错更正,若后续经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认定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该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不仅主板,上交所对科创板的“出口关”也保持零容忍出清的态度,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2022年11月,*ST紫晶、*ST泽达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两家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或将成为首批退市的科创板公司。

根据《事先告知书》的认定,两公司在IPO申报环节,就通过虚构交易等行为虚增多年营业收入,构成欺诈发行。2016年至2019年,*ST泽达各年度虚增利润占当年利润的比例分别高达104.72%、91.05%、103.24%、67.69%,并在招股说明书中隐瞒关联交易、股权代持等重要事实。*ST紫晶2017年至2019年虚增的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5.82%、32.59%、137.33%。

上市后,两公司持续实施财务造假行为。2020年和2021年,*ST泽达虚增利润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的88.97%、56.23%,2021年还虚增在建工程3,632万元。2019年和2020年,*ST紫晶虚增的利润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的94.55%、151.1%。

“信息披露是注册制改革的核心。上交所积极维护科创板生态,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作出处理,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重大信息披露违规重拳出击,依规作出纪律处分决定,对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坚决出清,保护投资者权益。”上交所相关人士表示。

此前,*ST济堂、*ST易见、*ST凯乐等主板公司因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最终告别A股。

其中,*ST济堂自2016年借壳上市以来,几乎每年都存在业绩造假的行为,涉及金额巨大。因提前触及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最近一年年度报告的退市指标被终止上市。*ST易见自2015年至2020年累计虚增收入合计562.51亿元,并存在资金占用等恶性违规,因提前触及净资产为负、定期报告被年审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等退市指标被终止上市。*ST凯乐因“专网通信”业务自2016年至2020年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累计虚增营业收入512.25亿元;2023年2月15日,因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该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

在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2020年12月31日退市新规落地,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执行,构建起多元化的退市指标。其中,进一步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新增“造假金额+造假比例”指标,直指财务造假行为。

2022年3月22日,上交所对*ST新亿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其成为退市新规后首家强制退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有名的“不死鸟”,*ST新亿被查实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扣除虚增营业收入后,该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实际营业收入均低于1000万元,属于典型的通过财务造假规避退市的行为,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据统计,2022年,共实现各类退市或退出24家,其中强制退市18家,创历史新高。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注册制的实施有利于实现资本市场“入口关”与“出口关”的双向畅通,使进退有序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其中,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有力地识别了一批滞留在资本市场的“僵尸企业”,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将其清退,有力地维护了资本市场秩序。

关键词: